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欣赏)

2024-07-18 08:30:34  100人浏览

河南博物院是国家级重点博物院之一,前身是河南省博物馆。

建筑外形来自于登封的元代观星台,金字塔外形,上承“甘露”、下纳“地气”,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孕育华夏文明。

在中国这些博物馆中,以藏品而言,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院当属第二!

河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共四层楼16个展厅,其中1~10展厅属于基本陈列“泱泱华夏·择中建都”,三层11展厅“明清河南”,三层12展厅“国宝特展”,四层13展厅“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四层14展厅“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一层15展厅“中原古代石刻艺术”,16展厅为"“品临展”。

进门的雕塑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

一、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

距今9000-7000年

贾湖骨笛

骨笛以鹤类尺骨制成,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这件骨笛经测试可吹奏七声音阶,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

二、商代早期

杜岭方鼎

1974年出土于郑州张寨南街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又名杜岭二号方鼎,该鼎通高87厘米,重64.25千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

方鼎腹部呈斗形,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型竖耳,如同锅的两个提手,暗示了器物本身的实用性。

承托器身的四根鼎足粗壮浑厚,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此器形体硕大,铸工精细,采用多范分铸而成。通过观察,铸型共用范、芯20多块,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较为高超的冶铸水平。

器壁纹饰以兽面纹和乳钉纹为主,使器物整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宗庙威仪。兽面纹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两目浑圆突出。这究竟是什么动物,目前仍众说纷纭,但从宋代开始,因其有首无身的特点,有人开始把它称为饕餮。龙生九子,饕餮贪食,饕餮是传说中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首无身,是贪欲的象征。

鼎是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用途。随着国家在中原的诞生,历史又赋予了“鼎”新的文化内涵——权力的象征。《左传》有载:“桀(音同节)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族亡则鼎迁。在郑州地区出土如此大型的青铜方鼎,也是商王朝在此建都的有力佐证。


三、商代晚期 妇好鸮尊

1975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妇好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生活于公元前13世纪后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

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中,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军将征战沙场。曾统兵1.3万人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成为武丁时一次征战率兵最多的将领。参加并指挥对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战,著名将领沚、侯告等常在其麾下。对巴方作战中,率领沚布阵设伏,断巴方军退路,待武丁自东面击溃巴方军,将其驱入伏地,予以歼灭。是为中国战争史上记载最早的伏击战。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的商代,妇好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为武丁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曾率兵镇压奴隶反抗斗争。竭心尽力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和特权,深受武丁宠幸,被封于外地,担负守土、从征的重任,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庙号称辛,即乙辛,周祭卜辞中所称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也就是她。

“妇好”鸮尊共有两件,河南博物院这尊通高46.3厘米,重16千克。另一件高45.9厘米,重16.7千克,形制、纹饰、铭文亦基本相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鸮,也作鸱鸮、鸱枭,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鸮尊整体为一昂首挺胸鸮形鸮,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粗壮的两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个支点。

鸮颈后有鋬,头部后面开了一个四分之一圆形的口,

局部

上面有盖,盖前端有一站立状的鸟,鸟后有一龙。

鸮尊器身饰有繁缛纹饰,整体以雷纹衬地,蝉纹、双头怪夔、饕餮纹、盘蛇纹等交互使用。

喙的表面和胸部饰蝉纹,颈两侧各饰一身两头的怪夔一条,两翅前端各有盘蛇一条,颈后部、盖面饰饕餮纹,鋬下、尾上有鸱鸮一只。妇好鸮尊器口下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


四、西周 玉柄铁剑

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出土

该剑由铁质剑身、铜质柄芯与玉质剑柄嵌接组合。

经鉴定,剑身采用块炼渗碳钢技术制作而成,这是我国目前经科学鉴定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

从出土痕迹看,原剑身以丝织物包裹,并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


五、春秋 莲鹤方壶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

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

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

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

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

莲鹤方壶有“青铜时代之绝唱”的美誉,其复制品1999年被国务院指定为外交礼品,赠予国家领导人和外国总统。

局部

局部

局部


六、西汉 四神云气图

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

壁画长5.14米,宽3.27米,面积16.8平方米。壁画主题图案以朱砂红为底色,上面用红、白、黑、绿四色绘有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等四种神禽异兽,以及灵芝、花朵和云气纹等吉祥图案。

图中巨龙尤为醒目突出,身呈“S”形弯曲,占据整幅画面的中央,龙身长约7.5米,龙舌卷住一怪兽的尾部,龙身覆满鳞纹,背生有双翼,足踏云气、长枝花朵等。

电子版

龙舌卷住的怪兽为鸭嘴、长颈、鱼身,身覆鱼鳞纹,背生羽翼。下方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衔长枝花朵。

电子版

上方朱雀长喙啄住龙首的一只长角,长长的雀尾上扬飘摆。四周边框装饰有连线穿璧纹和云气纹等。

电子版

《四神云气图》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墓葬级别最高的墓葬壁画珍品,比敦煌壁画早600多年,被称为“敦煌前之敦煌”,


原图局部

局部


七、唐 武则天金简

1982年在河南登封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缝中发现

金简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23.5克,以纯度96%的黄金制成。

正面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上言:大周图主武墨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墨罪名。太岁庚子七月庚子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久视元年(700年)七月七日“乞巧"”日,武则天到嵩山祈福,遣道士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

金简中使用了好几个武则天自己创造的汉字。第1个通“国”字,寓意八方来朝,所以大口框里是八方;

第2个“墨”字,日月当空,是武则天给自己取的名;

第3个通“日”字。武则天认为方形的“日”字不合理,改为圆形。里面代表金乌。

道家称天、地、水为“三官,“九府”泛指各方神仙洞府。

“除武墨罪名”意为解除疾厄,以得长生久视。此年武则天77岁,金简及铭刻是研究武则天晚年思想的珍贵史料。

这件武则天金简是1982年在嵩山峻极峰被人发现,被认定是武则天在嵩山祭祀时,投下的除罪金简。

简流行于唐五代时期,是用来祈福穰灾的信物,多系帝王之物,按质地分有金、银、铜、玉等。而这件武则天金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金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死后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乾陵。

这件武则天金简,也是目前唯一一件和武则天有关的可移动文物。


八、北宋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

天下瓷器,汝窑为魁,汝窑釉色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出土于1987年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古代汝州)汝官窑遗址。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8.2厘米。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敞口细颈,鼓腹圈足,颈部及腹部剔刻折枝莲花纹。

器表满施天蓝釉,釉层匀净莹润,开片疏密有致。瓶的圈足底部露胎,并沾有细小砂粒,显系垫烧而成。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不重装饰,向以釉色取胜。该瓶造型秀丽,釉面光亮,器表配以若隐若现的刻花装饰,口小底大,器身轮廓呈流畅的“S”形曲线,为汝窑传世品中所未见。


九、春秋 云纹铜禁

1978年淅川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云纹铜禁纵长约131厘米,横宽约68厘米,高约29厘米,重94.2千克。

底部中空,壁厚不足5厘米。

此器身饰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附于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

整件设计精巧绝妙,造型瑰丽庄严,纹饰玲珑剔透。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失蜡法铸件。


夏代 骨珠

商后期 刻辞卜骨

西周 骨排箫

这件骨排箫为禽类腿骨所制,由13根长短递减的骨管组成,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束管的痕迹。长子口墓中共出土五组骨排箫,距今3000多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排箫。


夏代 铜爵

偃师市二里头出土


商代前期 兽面纹提梁铜卣 酒器

侧面

商代后期 云雷纹青铜卤 酒器

局部


商代后期“徙”铜鼎 饪食器,1968年温县小南张出土

局部


商代后期“守父乙”青铜觯

酒器 安阳市小屯村出土,

局部

商晚期 “好”气柱铜甑形器 饪食器

妇好墓


西周“应伯”铜壶 酒器

1990年平顶山市古应国文化遗址M95出土


西周“姜”铜壶 酒器

1985年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

侧面


西周 “鱼父乙”铜卣 酒器


西周 透雕夔龙纹铜钺


西周“匍”雁形铜盉 酒器

1988年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50出土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间,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侯,尔后立国为应国(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姬达更名为应叔,字儒林,号仁寿讳韩,即应氏太始祖。

周代应国从应叔立国至东周早期灭国历经350余年。在西周、春秋时期,滍阳是应国国都的所在地。

雁形盉,因形制为一只大雁而得名,亦可称匍(作器主人名)盉。

大雁曲颈昂首,扁嘴微张,作为流口。

腹呈长方形扁鼓状,腹下有四柱足,尾部有兽首黎。

局部

器盖有圆形捉手,上饰鸟纹。盖缘一周饰长鸟纹。

此器最出彩之处,在于连接盖与身的人形链。

铜人站立在鳌手横梁之上,和牛头钮相接,双手环抱盖后环钮,正好把器盖和器身连接起来。

铜人五观清晰,面容清瘦,竖髻发型高绾于头顶,头发细密整齐。他上身赤裸,下身褶裙,为当时贱民形象。

该盉盖内铸有铭文 40余字,记述了盉的主人下大夫“匍”作为应使出访邢国,邢公派一名叫“兒”的官员会见他,并赠予他一些礼物。后来“匍”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雁形益,以作纪念。该盉对应了史书《仪礼·士相见礼》的记载:“下大夫相见以雁,……上大夫相见以羔”。


西周 “父辛”铜卣(酒器)

1975年襄城县霍村出土


西周 兽形铜觥盖首

1986年信阳市狮河港出土

侧面


西周 人面铜马具


西周 “晨肇贮”角

晨肇贮角通高27厘米,是角中最大的一件。它有盖,口部橄榄形,深腹圆底,三棱锥足,扉棱突出。器盖饰两个相背兽面纹,盖顶有半环钮。器腹饰兽面纹,以云雷纹衬地;颈部及足部饰蕉叶纹。腹有圆雕兽首单蓥,为犀牛造型。

器盖及腹内壁铭“晨肇贮用作父乙宝尊彝即册”。

该角工艺精湛,纹饰精美,通体黑漆古而发亮,很是引人。


春秋 楚王孙诰编钟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

“诰”是楚庄王之孙,这套编钟是王孙诰为自己的父亲王子午铸造的礼乐之器。

王孙诰编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广、保存最完好的青铜礼乐器。编钟由26枚甬钟组成,形制相同,尺寸大小依次递减。最大一枚钟通高120.4厘米,重152.8千克,最小一枚钟通高23.35厘米,重2.8千克。

每一枚钟均有铭文,大型钟铸于正面钲部和鼓部,中型钟铸于正面和背面,小型钟分别由2件、3件、4件共铸一篇。26枚钟体共铸17篇相同铭文,每篇约110字,大意是: "王孙诰为款待诸侯宾客而铸此编钟,以祈福康乐之用",除行款不同外,少数钟有缺字。

钟体均为合瓦形,弧形铣,钟口大而舞部小。舞部正中有圆柱状甬,甬上细下粗,饰四组焦叶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起始、形成、发展过程中,汇聚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

“八音之中,金石为先”,堂下之乐,以钟为重,编钟是中国礼乐文明的一种象征。

王孙诰编钟为双音编钟,一个编钟以正鼓部和侧鼓部可以同时敲出一个非常和谐的三度音程,其音域可跨越四个半八度。

下层八钟为低音部,做“和声”之用;上层18钟排列密集,是中、高音部,可演奏旋律。


春秋 蟠龙纹镈钟


春秋晚期 青铜神兽

199年河南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

神兽高48厘米,长47厘米,宽27厘米,共出两件,形制基本相同。

神兽造型十分怪异:龙首、虎身、龟足、蛇尾,张口吐舌,正侧首凝视,表情神秘。

局部

龙首上六条龙形小兽盘绕向上,巧妙地构成了神兽的触角,背部曲形架上站立一条龙形怪兽。

龙凤纹饰遍布全身,以翠绿色的孔雀石镶嵌而成。

楚国匠人用高超娴熟的青铜分铸方法,分别浇铸完成插座、怪兽、龙头等附件,

使其能从神兽主体造型上随意拆下,又能重新组合起来,且不露丝毫痕迹。

通体镶嵌的孔雀石,更是让整个器物显得碧绿华贵。对于神兽的用途,学术界至今仍有分歧。从出土位置和造型分析,可能是悬鼓用的鼓架,也有可能是编磬架。


春秋 “倗”铜浴缶(水器)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3出土。

局部


春秋 镶红铜龙纹铜浴缶


战国 素面铜盖鼎


战国 踞坐人漆绘铜灯

1974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战国 错金嵌松石铜带钩

局部


战国 错金银铜豹镇

战国 错金银铜辕首

1983年淮阳县马鞍家楚墓出土 现

局部


秦始皇二十六年 诏书铁权

铭文大意为“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散。疑者皆明之。”


汉 铜博山炉

东汉 五凤铜熏炉

1989年焦作市嘉禾屯出土

局部

东汉 “永平二年”铜熨斗

东汉 铜天绿


古代钱币

西周 虢国贵族黄金兽带饰

西汉 金饼和马蹄金

西汉 鎏金铜节约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保安山墓出土

“节约”顾名思义取其节制约束之意,主要是用来贯穿需要交叉或分开马身上的革带,以达到操纵的目的,外形多为交叉中空的十字形扁管和圆管状,表面交叉部位往往装饰有浮雕兽面或虎头纹饰。

此节约为圆形,一组多件,每件直径4.10厘米,厚2.60厘米,以浅浮雕手法铸造出一个身体团起的小兽。小兽大眼长鼻,眉目清晰,表情憨态可掬。

双耳直立,耳后和四肢上的毛发清晰可见,并配以如意云纹做装饰,下肢蜷曲于胸前,兽足交叉,一足掌朝外,一足掌朝内,上肢自然蜷缩,兽爪一立一收,生动形象。整体鎏金,局部有脱落。背面有四个焊接上去的半环形穿用以贯绳,用来连接马的络头和辔带。


西汉 三龙连弧纹铜镜

西汉 昭明铜镜

东汉 鎏金云龙纹铜炉盖

唐 嫦娥奔月纹青铜镜

局部

唐 双鸾衔绶纹青铜镜

局部

局部

唐 鸳鸯卧莲纹铜镜

局部

唐 葵式双鸾仙鹤衔绶纹铜镜

唐 双凤双狮花鸟纹铜镜

唐 提梁银壶

唐 錾花蚌形银盒

局部

唐 天宝十二年 杨国忠进奉银铤

1970年洛阳市隋唐东都城址宫城北角出土

银铤为铸制,体呈长条形,上端呈弧形,下端两角近似为直角,长32厘米,宽5.4厘米,重2055克。一面錾(音同赞)刻“专知采市银使右相兼文部尚书臣杨国忠进”,另一面上部錾刻“安边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下部从右至左錾刻43字,说明该银铤为郭子昂于天宝十二年十二月进献。

开元盛世以来,社会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唐玄宗一直沉溺于盛世之中,生活日益奢靡,对于金银等贵重金属也越来越贪图。杨国忠通过赋税改革,变本加厉地进行搜刮,要求将地方向中央进贡的各种重物都折为轻货,以充左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官员也投其所好,所以这段时期各地大量地进奉金银物品。

但这枚银铤不同于以往发现的各地直接进奉给皇帝的金银器,它是通过进献给杨国忠后,再进献给皇帝,证实了史书上记载的杨国忠不断通过改革赋税的方式来为玄宗敛财的事实。但正值国家富庶、仓库盈满之时,“安史之乱”突然爆发,玄宗仓促避祸蜀地,左藏中的大量宝物被遗留下来。此后,左藏又被焚,大量财物或流散民间,或被叛军掠走,或被埋入地下。

北宋 银椁

1988年邓州市福胜寺塔地宫出土

北宋 金棺

1988年邓州市福胜寺塔地宫出土

明 云龙托镶宝石金簪


明 镶宝石金蝴蝶

明 镶宝石金戒指

明 双龙纹金链牌


清 珐琅镶玉葫芦

局部

清 珐琅太平有象

清 掐丝珐琅龟形熏炉

清 雕漆云龙戏珠圆盒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清 剔红葫芦形壁瓶

清 象牙透雕扇

局部

清乾隆 象牙萝卜

局部

清乾隆 象牙白菜

清乾隆 画珐琅花卉带盖香盒

此件香盒是乾隆年间的生活器具,器身圆形,盖隆起,顶端有一小圆捉手,器身敞口,外折宽荷叶边,微束颈,腹下部缓收成平底,器表采用珐琅工艺装饰出淡兰地缠枝牡丹等花卉纹。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玉钺

南阳市黄山采集


商代晚期 青玉笄

商 玉跽坐人形佩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侧面

局部


西周 组合玉佩

1990年平顶山市古应国文化遗址M37出土

局部

局部


西周 组玉佩

应国墓

西周 龙凤纹玉璜

西周 玉跽坐人形佩

背面

春秋 兽面纹玉牌

秦代 玉璧

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泌阳县官庄秦墓出土

玉璧由青玉制成,体呈扁平圆形,中间透穿圆孔,两面纹饰相同,均为较疏朗平缓的谷纹。整件玉璧材质并不精良,且不注重抛光,雕琢工艺也略显粗放,不同于战国玉璧的华贵。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战国和汉代属于两个高峰,而秦代是中间的过渡阶段。秦代的遗址和墓葬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等地,但秦代皇陵和皇室贵族墓葬目前均尚未发掘,出土的玉器数量并不多,亦少见精品。由于秦代存在只有短短的十四年,其玉器风格尚未得到系统的发展,且与战国晚期和西汉初期的玉器工艺和风格极为相似,因此秦代玉器很难辨认。这件玉璧有确切的时代和国别,十分难得。

秦代玉器处于战国玉器向汉代玉器过渡的中间阶段,这件玉璧所刻划的斜格纹中兼有浅浮雕的谷纹,可视为谷纹向蒲纹发展的过渡形态,属于战国遗风。


西汉 鎏金嵌玉饰

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清 青玉兽面纹盖炉

汉代 绿釉陶水榭

西汉 骑马陶俑

永城市保安山梁共王陵出土

侧面

西汉 “卫”字瓦当

西汉 “丰”字瓦当

西汉“亿年无疆”瓦当

东汉 “灭火东井”陶井

南朝 玄武画像砖

南朝 龙纹画像砖

南朝 绘彩天马画像砖

南朝 郭巨理儿画像砖

南朝 仪仗出行画像砖

南朝 贡献画像砖

南朝 文吏俑浮雕砖

南朝 飞仙画像砖

南朝 莲花图案砖

东汉永元四年《袁安碑》

1961年偃师县扒头村征集

《袁安碑》残高139厘米,宽73厘米,厚21厘米,有穿。碑文共10行,主要记述袁安的生平。

袁安,东汉末年豪强袁绍四世祖,《后汉书》有传,东汉和帝年间官至司徒。

该碑书体宽博,介于小篆和隶书之间,继承秦篆而有所发展,字体结构通婉流畅,圆劲遒美,是汉篆刻石中的佳作。

开封府题名记碑

记录包拯,欧阳修,范仲淹,寇准,蔡襄等做过开封府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