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3 07:00:22 100人浏览
1
曾子曾在《大学》中提出了“止于至善”。朱熹诠释说“止于至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朱熹对它的解释是做人要追求完美,追求天理,尽善尽美。他认为这里的“止”通常是达到的意思,至善就是天理。现代人也常将这个词理解为追求完美,这是误传。
朱熹对于“止于至善”的解释是比较极端的,并且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观点。用这样极端观点,推行孔孟之道,对后世的影响很深。这种解读很容易给人带来焦虑感。但其实孔子最初并不是强调极端、刻板和一层不变。
朱熹虽然是“程朱理学”的代表,却受到了太多人的抨击,认为他虚伪,因为第一朱熹爱走极端,第二朱熹言行不一,自己也做不到完全依循“天理”,断“人欲”。到了近代,鲁迅也爱讽刺他,认为他以理杀人,道德绑架。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则认为朱熹完全没有抓住修身的根本。
2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停止的目的是不断地完善自我 ,是止而生慧。这里的止是“停止”,于是“在于”,至是“达到”,善是“完善”的意思。古代的词语通常要逐字地去理解,而不应当看成一个词组。这个词是说停止的是为了完善自我,要适可而止,然后才能生出智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极致。
所以《大学》中说“定而生慧”,焦虑和极端对于提升智慧没有帮助。
学会适当的停止,就会知道很多事情,一味地去做是过犹不及的。凡事要有度,就连保持善良,也不是一味地牺牲自己的利益。比如说,一味地追求消费、娱乐,意识不到过度消费给自己会带来的财务困扰。一味地去争第一,争成绩,追求完美,往往意识不到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牺牲了自己休息的时间,甚至是自己的健康,还容易引起嫉妒。
再比如,今天过分地追求科技和工业化,掠夺、野蛮式无序发展,没有考虑到这种模式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止于至善与老子提倡的“知足不辱,知而不殆”观点是相似的。“知足不辱,知而不殆”是说如果一个人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一个人知道节制、克制,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就不会有危险,就能够使事物完满。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孔孟所强调的君子,要知进退,这一点很重要。君子要有度,不会去过分追求,不会要求完全一致,要平和、包容。因为追求“过分”、“完全”,就是在走极端,那便不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