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6 12:00:33 100人浏览
夏邑县
战国称下邑。金代置夏邑县。战国称下邑,“因地窳下故名(因其地势洼下而名)”。金代置县,取"华夏之邑"意改称夏邑。
上古时栗陆氏建国都于此。夏属豫州。商属虞国,称栗。周成王三年(前1052)封微子启于宋,地属宋国栗邑。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齐灭宋,与楚、魏共分宋地,属楚。秦置栗县。同期在栗邑地(今杨集镇)置祁乡县,与栗县同属砀郡。汉初在境西南置建平县,与栗、祁乡3县皆为侯国,同属沛郡。三国属魏。东晋隆安元年(397)在境西南置马头郡,治建平城。北魏孝昌二年(526)栗废,改称下邑。隋开皇十六年(596)改属宋州。唐、宋属归德府。金明昌三年(1192)下邑县改称夏邑县。定兴五年(1221)改属永州(今永城)。元至清末均属归德府。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改属开封道。1931年属河南省。1934年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商丘)。1949年属商丘专区。1958年改属开封专区。1961年复属商丘专区。1997年商丘撤地设市,属商丘市。
虞城县
秦置虞县。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改名虞城县。因古虞国而得名。夏禹封舜子商均于此,号有虞,后称虞国。《太平寰宇记》虞城县:“古虞国也。舜禅禹,封长子商均于有虞。”
夏为虞国。今县城西部三十五里的纶城为夏代重要都城。商汤灭夏后都亳(今虞城县谷熟镇西南)。西周至战国初属宋国。战国末属魏国。秦置虞县,属砀郡。汉高祖五年(前202),改砀郡为梁国,虞县属梁国。王莽新朝时期称陈定亭。三国、晋时属魏地梁国。隋开皇十六年(596),置虞城县。唐虞城初属河南道宋州睢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升为东虞州,五年属宋州。五代后梁属辉州。后唐、晋、汉、周时属归德军。宋属应天府。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应天府改称南京,虞城属之。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没于黄水,县废。元宪宗二年(1252),复立为虞城县,隶中书省,属东平路。明洪武二年(1369),复属开封府归德州。嘉靖九年(1530),徙治利民镇,二十四年(1545)改属归德府。清因之。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商丘专区。1952年,置谷熟县。1954年,谷熟县大部分并入,县人民政府迁至马牧集(现城关镇)。1958年,属开封专区。1961年,复属商丘专区。1969年,属商丘地区。1997年,属商丘市。
柘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并改柘县为柘城县。以境内有柘沟环流而得名。战国为楚之柘邑。秦置柘县,以邑有柘沟得名。后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并更名柘城县。《太平寰宇记》柘城县:“以邑有柘沟,以此名县。”
商称秋地。西周、春秋属陈。战国为楚柘邑。秦置柘县,治今柘城县城东关,属陈郡。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并为梁国鄢县地。三国属魏。建安元年(196),献帝封曹操为武平侯,食邑于此。魏明帝时改属谯郡。晋泰始元年(265),县废,南归武平,北归宁陵。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更名柘城县,属梁郡。唐初属杞州;贞观元年(627),县废,并入谷熟、宁陵二县。永淳元年(682),复置,属宋州。宋初属应天府,崇宁四年(1105),改属拱州。金属睢州,后废。元大德八年(1304),复置,属汴梁路。明洪武七年(1374),并入宁陵,十年(1377),复置,属睢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属归德府。清仍属归德府。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区。1949年,属商丘专区。1958年,属开封专区。1961年,属商丘专区。1969年,属开封地区。1997年,属商丘市。
宁陵县
以魏信陵君封号得名。
战国为魏信陵君封邑,因封魏咎为宁陵君于此而得名。
上古为葛伯国,葛天氏部落在此休养生息,为中国葛天文化之乡。夏、商、西周属葛伯国。春秋为葛地,晚期改为宁邑。战国初为信陵君封地,后为宁陵君封地。秦置宁陵城,属砀郡。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始设宁陵县,属陈留郡。新始建国元年(9)改称康善县。东汉建武元年(25)复宁陵县,属梁国。后属陈留郡。三国属梁国。永元十一年(100)于今县境西南置己吾县,属陈留郡。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柘城县、已吾县并入。南北朝宋属豫州谯郡。南齐属北谯郡。北魏属徐州谯郡。隋开皇六年(586)复置宁陵,属梁郡。永淳元年(682)将柘城县省入。唐属睢阳郡。宋属应天府,后属拱州。金属归德府,大定二十二年(1182)徙今城关。明属归德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属归德府。1912年属开封道。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第二行政督察区。1936年并入睢县,更名葵丘县。1937年撤销合并,仍名宁陵县。1948年属商丘专区。1958年属开封专区。1960年并入睢县,次年复置。1961年复属商丘专区。1969年属商丘地区。1997年属商丘市
睢县
明洪武十年(1377),罢睢州为睢县。因自然地理实体睢水而得名。金天德三年(1151),因城北有睢水改称睢州。清光绪《续修睢州志》:“以城北六里有睢水,故名。”明罢州置睢县。
春秋为宋国地。战国属魏国。秦置襄邑县,治襄陵,即今睢县县城北关,属砀郡。西汉、东汉属陈留郡。三国属魏之陈留国。南朝宋废。北魏景明元年(500),复置。北齐并入雍丘(今杞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属宋州。唐武德二年(619),复属杞州。贞观元年(627),改属宋州。五代梁属开封府。北宋崇宁四年(1105),置拱州,属京畿道。大观四年(1110),复为县,属开封府。政和四年(1114),州复县存。金天德三年(1151),拱州更名睢州。元属汴梁路。明洪武十年(1377)罢睢州为睢县,十三年(1380),复称睢州(直隶州,相当于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属归德府。清沿明制。1913年,睢州改称睢县,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28年,析北部六区一部分和七区、八区,另置民权县。1932年,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36年,宁陵县并入,更名葵丘县,寻复。1944年,属冀鲁豫行署,后改属豫皖苏一专署。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县北部建立睢宁县。1948年,睢宁县并入睢县,原属睢县的伯党、龙塘、花园3乡划归民权县。1949年,属商丘专区。1958年,属开封专区。1961年,属商丘专区。1969年,属商丘地区。1997年,商丘撤地建市,属商丘市。
民权县
1928年置县,以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之“民权”得名。1928年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的部下,旅长刘振华建议:此处地处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地广人稀,有陇海铁路斜贯为往来孔道,且距睢县、考城、兰封等县城较远,治理有鞭长莫及之虞,有设置新县治的必要。遂划睢县北部三个区、杞县北部五个区置民权县,取孙中山先生"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学说之“民权”命县名。
秦属砀郡,置菑县、外黄县。西汉属陈留郡、山阳郡、梁国,置外黄、成安、黄国、菑县。东汉属陈留郡,置考城、外黄。三国属魏陈留郡,置考城、外黄。晋属兖州陈留国,置外黄。北魏属兖州济阴郡、司州,置考城、外黄。东魏属北梁郡,置考阳。隋属梁郡、济阴郡,置考城、外黄。唐属河南道曹州,置考城。后梁属开封府,置戴邑。后唐属汴州,置考城。北宋属京畿路、开封府,置考城。金属南京路、睢州,置考城。元属河南行省汴梁路睢州,置考城。明属河南布政使司归德府睢州,置考城。清属河南省归德府,置考城。乾隆初年(1738)境域为考城、睢州、杞县分辖。1928年置民权县,县治李坝集,属河南省。1945年属十二行署。1948年徙县治于民权车站。1949年属商丘专区。1958年属开封专区。1961年复属商丘专区。1968年属商丘地区。1997年属商丘市。
梁园区
1997年,设立梁园区。因境内有西汉梁孝王刘武所营建的皇家园林“梁园”而得名。“梁园”一名源于西汉梁孝王刘武所筑的皇家园林,亦称东苑、兔苑、梁苑、雪苑。故址以今商丘睢阳古城至平台为中心,纵横70余里,方圆300余里,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曾与当时京都长安的上林苑媲美。曜华宫、忘忧馆、平台、蠡台、钓台、清泠台、三陵台、文雅台等被列为梁园“七台八景”。
明永乐二年(1404),称乔家集。清康熙年间称朱孙集。咸丰年间称朱家集,后称朱集。1915年,为商丘县第八区。1927年,改为商丘县第十区。1945年,置朱集镇。1948年,置商丘市,属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50年,商丘县城关区改设商丘市,原商丘市改为朱集市,属商丘专区。1951年,朱集市、商丘市合并称商丘市。1955年,将境内城关镇和市郊的火神台、王营等10个乡划入商丘县。1958年,属开封专区。1960年,撤销商丘县,划入商丘市。1961年,复为商丘县,同年12月改属商丘专区。1968年,改属商丘地区。1997年,商丘撤地设市,原县级商丘市改设梁园区。
睢阳区
1997年,改为睢阳区。因所处地理位置而得名。古时地处睢水河北岸,水之北谓之阳,故名。
上古属高辛氏部落。秦置睢阳县,属砀郡。汉为梁国都城。南朝宋大明六年(462),改名寿春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宋城县。北宋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建为南京。金承安五年(1200),复名睢阳县。元代为归德府治。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县,属归德府。清沿明制。1913年,废府留县,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8年,属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49年,属商丘专区。1950年,商丘县城关区改设商丘市,原商丘市改为朱集市。1958年,属开封专区。1960年,撤销商丘县,并入商丘市。1961年,复置商丘县,属商丘专区。1962年,增设城郊区。1968年,改属商丘地区。1997年,商丘地区撤地设市,商丘县撤县设区,更名为睢阳区。
永城市
隋大业年间,因隋炀帝口谕“五年水灾毁多城,唯有马甫是永城”而得名。据县志记载:隋大业年间,淮河、汴河流域连遭大水,多数城池被水淹没。六年,隋炀帝乘舟顺汴河南下,一路只见马甫城安然无损,便说到:“五年水灾毁多城,唯有马甫是永城。”自此改称永城,,意为“永远之城”。
夏属豫州。商代境内有攸地之永和酂邑、芒诸地。西周分属宋国、焦国。春秋为芒邑地。战国北部属魏,余皆属楚。秦置芒县(今城关镇东北小城子),并置酂县(治今酂城镇),属砀郡。西汉置敬丘县及建成侯国,属沛郡。东汉建武中废建成侯国,芒县改名临睢、敬丘改名太丘,属沛国。晋废太丘、临睢。北魏废酂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酂县,大业六年(610)置永城县。唐武德五年(622)移治马甫城,属谯郡。贞观十七年(643)改属亳州。金兴定五年(1221)升永城县为永州。元至元二年(1265)改永州为永城县,八年废酂县入永城,属归德府。明清因之。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属河南省。1932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38年属豫皖苏革命根据地。1941年复属河南省。1945年更名雪枫县,县城置雪枫市。1947年划归豫皖苏第三专区。1949年复名永城县,属皖北宿县专区。1951年属商丘专区。1958年属开封专区。1961年复属商丘专区。1968年属商丘地区。1996年撤永城县设县级永城市。1997年由商丘市代管。2014年试行河南省直管。2021年复由商丘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