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 09:30:28 100人浏览
“”佛教“”一词中的“佛”,指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教主,又称为佛陀。
新华字典中,关于“教”有多种读音,对应于不同的含义。
(1)音【jiào】,其主要含义有三。一是“指导、训诲”之义,如教导、管教、请教、因材施教、教正、教师等;二是“令、命令”之义,如风能教船走;三是指“宗教”,如教士、教主、教皇、教堂等。
(2)音【jiāo】,含义为“传授”,如教课、你教给我做,亦有学习之义。
那么,将“佛”和“教”两字结合起来,关于“佛教“一词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这种含义,颇为普罗大众所接受。
由此含义,引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宗教?
《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出版,国家图书馆馆长、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主编)这样定义: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其特点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
......
宗教的现象及观念世界,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参与并探讨着人生的发展及其意义,其信仰理论体系和社会群体组织,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宗教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宗教的思想观念和感情体验,是为教义;二是宗教的崇拜行为和礼仪规范,是为教仪;三是宗教的教职制度和社会组织,是为教团。
德国哲学家、人类学家费尔巴哈(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的对“宗教”一词的看法:
(1)宗教是一种自我意识。动物没有自我意识,所以动物没有宗教。
(2)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所谓“意识”,不是指一般的自我感或感性的识别力,而是指对自身的本质及自身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是“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做对象”的意识。[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29-30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
(3)宗教,对于人的关系,很像光对于眼、空气对于肺、食品对于胃那样密切。宗教乃是对于我之所以为我的思量和承认(Beherzigung und Bekennung)。
(4)无论如何,我总不是一个离开光、离开空气、离开水、离开大地、离开食料而存在的东西,总是一个依靠自然的东西。这种依赖性在动物和动物阶段的野蛮人中,是个不自觉、不自省的依赖性;将它提升到意识中,表象它、思量它、承认它,就是进入宗教。
【费尔巴哈 《宗教的本质与拜物教》,
https://ptext.nju.edu.cn/d2/75/c13164a643701/page.htm】
百度百科中,这样定义宗教: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
【来自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97%E6%95%99/81929?fr=ge_ala>】
而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语:Friedrich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指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97%E6%95%99/81929?fr=ge_ala】
理解了宗教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在回头看“佛教”这个概念。
狭义的说,佛教是佛祖所说的言论和教义,即佛法和佛教的术语。
广义地说,佛教还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及教团组织等,即佛、法、僧三宝。
法,指佛所教导的教义,即佛法。僧,是信奉佛教的比丘、比丘尼;三宝俱全,才构成完整的佛教。
佛教的教义,其主要的载体为佛教的典籍,如《大藏经》,其内容分为经、律、论三藏。如果再加上咒,则为四藏。
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先简单介绍一下。
(1)佛教中,“法”通常泛指一切事物,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常释为“轨持”,即一切事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运行和发展。
(2)“界”,含有“种族、分齐”之义,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
(3)九法界,指六凡(凡夫、凡人)的法界(地狱、饿鬼、畜生、人、修罗、天,即“六道”),加上声闻、缘觉、菩萨,这就是九法界。
(4)十法界则是再加上一个佛法界。佛是能度者,所度的是九法界众生,佛与佛之间不存在救度的问题。
佛陀教育包括哪些内容?从时间来说,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就空间而言,从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而且不分国家、族群、宗教,包含无限维次的空间。
这种观点的主要根据是,宗教都是建立在对人格神信仰的基础上。
而佛教不注重信仰,又否定人格神的存在,因此佛教不是宗教。
佛教确实在一些根本点上,区别于其他的宗教。
(1)佛教不纯粹靠信仰维系和发展,而更注重“智慧”,强调“慧解脱”,即所谓“大彻大悟”。
(2)佛教是从反对婆罗门教的过程中创立起来的,从一开始就否定创世主,否定绝对人格神的存在,而提倡“缘起”理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实体。这种理论的逻辑发展,不但否认了创世主,而且否定了一切具有超自然实体性的神灵。因此,佛教被相当一部分人视为无神论。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佛学大家欧阳竟无先生于当时的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现称南京师范大学)发表一篇讲演,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当时在中国引起相当的震撼。
为什么说“佛法非宗教”?在宗教里,上帝和人民是类似“主仆”、“父子”的关系:上帝创造万物,人民不可能成为上帝。而佛门所说的“宗教”,“宗”指禅宗,“教”指教下,是各种不同学习法门(方法、门径) 的总称。
“佛法非哲学”。因哲学中必定有能所、有对待,故有唯心、唯物之说。而佛法说明宇宙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则“能所是一”、“心物不二”,绝对没有丝毫分别对立。
然而,佛教虽非宗教、非哲学,却是圆满融摄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学等教育,且达到此五种教育最高峰的至善教育。细分之,比我们现在一所完整大学所包涵的科系内容还要更加丰富。
以上关于佛教概念的四种(“宗教之一”、“佛陀的教育”、“一种伦理学或哲学”和“非宗教、非哲学”)之浅析,供参考。